[轉]SATA

Serial ATA(SATA,或稱序列式ATA)採序列式方式傳輸,和傳統 IDE 並列式方式比較,具有速度更快(ATA硬碟最快為133MHz,SATA則為150MHz起跳)、排線更細更長、散熱更佳、更低的耗電量等優點,是新一代高速的硬碟。

SATA的特點:
一、序列傳輸:可降低串音干擾,可讓訊號在高速下正確傳遞資料。
二、高速傳輸:SATA1.0以150MB/Sec傳輸速率起跳,未來更可達到600MB/Sec以上的高速。
三、 點對點連接:每個SATA裝置只安裝一個硬碟,省去調整JUMP的困擾。
四、訊號線路縮減:只需一組傳送一組接收,利用7-Pin的接頭,其中4-Pin是訊號線,另3-Pin是接地線。
五、 排線更細更長:因訊號線路只剩7-Pin故排線比IDE排線更細,且增長至1公尺之遠,有助於主機散熱。
六、 支援3.3V低電壓:改採3.3V低電壓設計,使其具備高速、低壓的省電規格。

http://xs110.xs.to/xs110/06503/connectors.jpg
SATA硬碟連接界面

http://xs110.xs.to/xs110/06503/line.gif
SATA排線

http://xs110.xs.to/xs110/06503/mb.jpg
主機板上的SATA裝置

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~
何謂SATA II

SATA II原本是制定SATA規格的組織名稱,現在已改名為SATA-IO,不過也可以當作是SATA的第二代規格表,而目前打得火熱的3Gb/s、NCQ都是其中一個功能之一。

SATA 1.0到SATA II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,不像從PATA到SATA,連接頭都換了,一般的使
用者都可以看的很清楚,加上SATA-IO組織並沒有嚴格定義符合多少規格才能貼上SATA II 這個印記,所以才會有現在各大硬碟廠商都號稱有SATA II硬碟的情況出現。

NCQ
Native Command Queuing的縮寫,和在SCSI中已使用多年的TCQ(Tagged Command
Queuing)相似。原先硬碟在讀取時,都是一直旋轉,如果要讀寫指令順序排得剛剛好的話,當然可以轉一圈就讀寫完,但如果讀寫指令要讀寫的資料分的很散,那麼硬碟就要多轉幾圈才有辦法完成任務。

NCQ則是將這些讀寫指令先保留在晶片中,然後設法以最佳的順序去讀寫,這樣理論上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去讀寫硬碟,使用上的速度當然也就會有所提升。

3Gb/s
這是目前硬碟廠商喜歡熱烈主打的另外一個特色。在SATA-IO的網頁上同樣也列出所謂3Gb/s的算法,3000MHz的頻率 x 每次發送一個數據 x 80%(8b/10b的編碼) / 8 bits per byte = 300Mbytes/s,同理1.5Gb/s也是這樣可算成150MB/s,也就是一般我們在買硬
碟時,有時候會看到SATA 150MB/s / 300MB/s,有時候又會看到SATA 1.5Gb/s / 3Gb/s的緣故。

不過300MB/s這只是外部傳輸率的理論值而已,根據之前的測試,內部的傳輸率別說150MB/s了,連100MB/s都無法超過,同理如果僅有單一硬碟,300MB/s的傳輸率根本無用武之地。

所以此處就需要搭配多工器(Por Multiplier)來使用,也就是一個接孔連接多台SATA硬碟。目前已經有廠商推出這樣的產品,一台外接盒內可接好幾台SATA硬碟,僅需要靠一個SATA接孔和電腦連接,如此一來,300MB/s的外部傳輸率才有意義。

熱拔插
這個功能可以讓硬碟如同USB/IEEE 1394隨身碟一樣,不用關機就拔下或插上。不過當然也要硬碟控制晶片支援,而Intel 從ICH6開始支援的AHCI其中就有這項功能,使用者必須要打開來才有辦法使用SATA的熱拔插功能。

這些功能並沒有嚴格要求每一項都要支援,在常見的幾家硬碟廠商產品中,Hitachi、Seagate和Samsung都有支援3Gb/s和NCQ的產品,而Maxtor僅支援NCQ,而WD則僅支援3GB/s,所以目前看來各家SATA II產品在規格上還是有些差異。
SATA Cable & SATAII Cable一樣都是7PIN 訊號接腳定義都相同線材品質部份 也相同都有遮蔽錫箔抵擋雜訊最大的差別就是SATAII Cable Connectors 接口有強化過更耐插拔以及更牢固強化防呆不容易脫落

0 意見: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